風景名勝:
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薩那欣修道院
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薩那欣修道院是建于公元10世紀的拜占庭式建筑,在基烏里克王朝繁榮時期(約公元10世紀到13世紀),是當時重要的學府。薩那欣修道院以其注釋和書法學校而舉世聞名。這兩個修道院建筑群融匯拜占庭教會建筑風格和高加索地區(qū)本土傳統(tǒng)建筑風格,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代表了亞美尼亞宗教建筑的頂尖水平。哈格帕特修道院和薩那欣修道院于1996年和2000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埃奇米阿津大教堂和教堂群及茲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
茲瓦爾特諾茨古跡是一組7世紀中期在埃奇米阿津附近興建的古建筑群,在建筑史上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茲瓦爾特諾茨古跡包括圣喬治教堂,又叫茲瓦爾特諾茨教堂和三世總主教宮殿。茲瓦爾特諾茨教堂上作為亞美尼亞最重要的教堂是于641年到661年建造的,規(guī)模氣勢遠遠超過埃奇米阿津教堂。這一建筑杰作與其它古代和拜占庭風格的宗教建筑的最大不同是其典型的創(chuàng)造性的中間圓頂?shù)慕ㄖ问。茲瓦爾特諾茨教堂建筑的本意是通過其非凡的藝術輝煌給每一個參觀者以深刻印象,這就決定了它的規(guī)模、設計和空間的安排、它的結構特征和強調建筑中軸和向上彎曲的整體裝飾的與眾不同。
根據(jù)10世紀晚期到11世紀初期亞美尼亞著名歷史學家的描述,茲瓦爾特諾茨早在在10世紀的時候化為一片廢墟,但是他并沒有說明這場災難發(fā)生的原因。即使是茲瓦爾特諾茨的廢墟------殘留下來的只是低矮的圍墻和教堂的個別部分,依舊遮擋不住它往日的輝煌,其景致可謂壯觀。
在茲瓦爾特諾茨教堂的修復完成之前,它的建筑性和藝術性充分體現(xiàn)在652年659年間修建涅爾塞斯三世在伊斯卡翰的教堂上,這座教堂和茲瓦爾特諾茨教堂如出一轍。敘利亞和拜占庭沒有這種類型的建筑,這一點在亞美尼亞10世紀歷史學家的書中得到證實。他在書中描述了拜占庭的康斯坦丁皇帝于652年親臨即將完工的茲瓦爾特諾茨教堂建筑現(xiàn)場,旨在于自己的都城修造一座同樣的教堂。這一計劃由于建筑師死在前往康斯坦丁堡的路上而沒能實現(xiàn)。
茲瓦爾特諾茨是幾世紀以來亞美尼亞建筑師建筑傳統(tǒng)的見證。在藝術形象和大膽的空間安排上,茲瓦爾特諾茨教堂都是杰出的世界遺產(chǎn),是7世紀亞美尼亞藝術思想和工程技術已經(jīng)達到很高水平的證據(jù)。茲瓦爾特諾茨教堂的建筑理念最后廣為傳播,并且在新的建筑和藝術杰作中得到發(fā)展。
總主教的宮殿在茲瓦爾特諾茨教堂西南,也已經(jīng)倒下成為一片廢墟。其規(guī)模、建筑和藝術特征都與茲瓦爾特諾茨教堂相呼應。整個宮殿分成由一條長廊連接的兩部分。西邊有幾個小房屋和兩個廳,其中較大的夏廳是招待宴會和舉行會議的地方,由圓柱被分成三個正廳,在連接長廊處有一騎樓。稍小一點的廳是用做餐廳用的.長廊東邊的部分包括居住和服務區(qū),例如儲存室和浴室。浴室又包括兩個區(qū),面積較大的部分是日常使用的,較小的是專門為朝圣的參觀者準備的。和宮殿相臨的南邊是一個小廳式的教堂,建于5世紀到6世紀。涅爾塞斯三世總主教的宮殿是已知的7世紀亞美尼亞最大最著名的宗教建筑。
格加爾德修道院和上阿扎特山谷
格加爾德修道院,擁有非凡的巖洞教堂和墳墓,是中世紀亞美尼亞修道院迄今整體建筑和裝飾藝術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代表;其不拘一格,開拓創(chuàng)新的建筑風格對此后這一地區(qū)的建筑形式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格加爾德修道院位于首都埃里溫東南40公里的峽谷中,在7世紀到10世紀古代記載中,叫做“艾里凡克”,它在亞美尼亞語中的意思是“巖洞教堂”。修道院建筑群坐落在13世紀所建的圍墻中,包括一座中心教堂及其門廊、兩個巖洞教堂和一座王公寢陵。在出口處有依山勢本身的層次修鑿的許多禮拜堂和小密室。圍墻外以西是在巖石中鑿成的禮拜堂,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64年。修道院的中心教堂建于1215年,迄今為止保存完整。門廊建于1225年。一座巖洞教堂建于13世紀30至50年代,在中心教堂門廊西北,另一座建于1283年。寢陵位于第一座巖洞教堂斜上方,有外廊,12米見方,4排列拱坐“井”字型交叉,4個交點為4根粗壯的石柱,中間拱頂上是天窗,極為壯麗。寢陵及其外廊均建于12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