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位于湖北省北部,聞名于世的編鐘出土于此,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樊,北臨信陽,南達荊州,居“荊豫要沖”,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zhèn)”,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zhuǎn)站。
隨州交通便利,京廣鐵路、漢渝鐵路、西寧鐵路和107、312、316國道以及”漢十”高速公路、“隨岳”高速公路和即將修建的“麻竹”高速公路貫穿全境??绫本?1度過19分至32度26分,東經(jīng)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全市南北長約130公里,東西寬約105公里,總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萬。
其中,山地面積4285平方公里、丘陵面積2094平方公里、平畈530平方公里、河灘面積80平方公里,分別占總面積61.3%、30%、7.6%、和1.1%。隨州北面與河南省南陽、信陽二市毗鄰,南面與湖北省江漢平原的京山縣、鐘祥市相連,恰好處于北方黃河流域和南方長江流域的交接地帶,真可謂西通宛洛,南達吳越,地當荊豫要沖,扼阻襄漢咽喉。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曾對隨州的地理形勢作了如是描繪:“隨北接黽厄,東蔽漢沔,介襄、郢、申、安之間,實為要地;義陽南陽之鎖鑰,隨實司之;其山溪四周,關隘旁列,幾于鳥道羊腸之險,洵用武者所必資也?!薄 ∽匀画h(huán)境和生物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基礎,尤其是在人類的遠古時期,良好地自然環(huán)境和生物資源是原始人類生存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必備條件。由于隨州地區(qū)處摩擦生代以來氣候氣候適宜、雨量充沛、林木茂密、綠草成茵、果根豐富、動物繁多,加之大洪山一帶石灰?guī)r分布廣泛、溶洞發(fā)育,因此,隨州大地便成為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重要地區(qū)之一,也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隨州地處桐柏山脈南部,緊鄰河南省桐柏縣,為淮河發(fā)源地。境內(nèi)有“淮河鎮(zhèn)”。 隨州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nóng)誕生地,每年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農(nóng)誕辰日,有大量的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祭祖;城西墩擂鼓出土的戰(zhàn)國早期古文物――大型成套編鐘,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譽為世界古代八大奇跡之一。
隨州曾是隋文帝楊堅封地,隋朝因隨州而命名;隨州山川秀麗,大洪山、桐柏山、中華山、徐家河、封江等風景名勝旅游區(qū)享譽省內(nèi)外。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不朽詩篇贊美隨州。被譽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類風景名勝之精華,峰峻、山秀、林幽、泉醇、湖美,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封 江、徐家河水庫岸柳依依,百島競秀、漁舟游弋,有“水上公園”之勝名;平靖黃土、 武勝三大古關雄踞險地,突兀而立,氣勢非凡;吳山雞鳴山,相傳得名于張三豐,道家發(fā)源地;高貴三潭風景區(qū)等。處處佳境引人入勝。
隨州歷史文化名人眾多,上古有炎帝神農(nóng);春秋有季梁、隨侯;戰(zhàn)國有曾侯乙;唐時有胡紫陽,李白與胡紫陽交往頻繁,寫下了大量詩文,流傳至今的有《題隨州紫陽先生壁》、《冬夜于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等,今隨州擬重建餐霞樓,保護現(xiàn)光寺等文物古跡,擴建成現(xiàn)光山旅游名勝區(qū);唐代詩人劉長卿曾在隨州任刺史,有《劉隨州集》傳世;宋代有歐陽修,他4歲隨母親來隨州投靠叔叔,24歲才離開隨州北上求學,留有五眼橋、八角樓等遺跡;元朝有明玉珍,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大夏國建立者。原名65533;玉珍,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柳林古城畈人。元末農(nóng)民起義攻重慶,陷成都,定四川,自稱隴蜀王,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即帝位于重慶,國號大夏(史稱“明夏”),建元天統(tǒng)。明軍大舉入川,明升降附,到南京后被封為歸義侯。第二年朱元璋懷疑明升有異心,將其全家送往高麗。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免責聲明付款方式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25 滬ICP備2021007970號-3
客戶服務電話
021-68689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