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谷中溪水,古稱恒水,當(dāng)?shù)厝朔Q唐峪河。每逢雨季、恒山大溝小峪之水沿金龍口一瀉而下,洪峰排空,狂濤怒吼,濁浪拍崖,從龍口瀉出,吞淹村舍,漫盡良田。傳說有仙人見恒水如此肆虐,便教當(dāng)?shù)厝嗽谟鹊陌胙虑捅谏辖ㄒ蛔罩兴聞x,以制服“金龍”。現(xiàn)在,在峪谷的半崖峭壁上,有一座巧奪天工的寺剎,這就是著名的懸空寺。
“飛閣丹崖上,白云幾度封”,“巖樓疑海上,鳥道沒云中”。這是古代詩人對懸空寺的贊嘆。懸空寺確有險、巧、奇三大特點。懸空寺是掛在翠屏山的絕壁上,它上負(fù)危巖,下臨深谷,傍崖而棲,凌空欲飛,遠(yuǎn)望如一座玲瓏剔透的雕刻,鑲嵌在萬仞峭壁之間。寺為純木結(jié)掏,共有大小殿閣四十處。以半插飛梁為基,借巖石暗托,立柱支撐,殿屋全懸在空中,大有凌空欲飛之勢。
徐霞客稱它為“天下巨觀”,李白也曾慕名而來,見奇驚嘆不已,揮筆手書斗大的“巨觀”二字。這乃是懸空寺的“險”。據(jù)《恒山志》載,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當(dāng)年建造,頗費匠心。據(jù)說一位姓張的工匠,率眾先在山下加工好材料,然后繞幾十里運到山上,并以大繩結(jié)圈,一圈束腰間,一圈蹬足下,再用繩索將人吊下懸崖,懸空作業(yè),一錘一斧,凌空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