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山座落于安徽省滁縣城西五公里尖山、鳳凰山、大-豐山的群山之中,古稱摩陀嶺,因東晉瑯琊王司馬睿曾避亂_于此,后世遂稱瑯琊山。山勢東西逶迤,層巒疊嶂,曲徑幽泉,密林秀石,古有“蓬萊之后無別山”、“淮東勝地”、“皖東勝境”的譽稱。山上有醉翁亭、瑯琊寺等建筑,有讓泉、濯纓泉、歸云洞、六朝松等名勝和唐宋以來的摩崖、碑刻等百處。
據(jù)史書記,瑯琊名勝由唐刺史李幼卿開于大歷年間,他在南山鑿石引泉,釃其流以為溪,名為瑯琊溪,在溪岸建上下坊,做禪堂、琴臺,樼鹚卤闶抢钆c山僧法琛所始建。繼李幼卿之后,唐宋著名文士如韋應(yīng)物、歐陽修等修樓館,開.發(fā)名勝。其后歷代文人趨之若鶩,詩文碑刻記載了這些文人-在此的行蹤及心境。
醉翁亭是山上最有名的建筑,位于痕琊山半山腰。它叉名謂亭,系北宋仁宗慶歷年間瑯琊寺僧智仙為歐陽修而建。當(dāng)時歐陽修因上《明黨論》得罪奸黨,被貶酴州太守。心情郁悶的歐陽修常去瑯琊寺與智仙來往。智仙為了使它少跑路,就在半山腰修一亭子,供其歇腳。自此,歐陽修便常在此飲酒作文,自稱醉翁,并命亭為醉翁亭,并寫著名散文《醉翁亭記》,以寫山之美,以抒己之情。亭為一僅有六畝的古老庭院,院中以亭為主,東有奇石斜臥,上刻“醉翁亭”三字,亭前有“瀉出兩峰之間”的釀泉和濯纓泉。釀泉上立有清康熙年間石碑一塊,上刻“釀泉”二字,泉水清澈,“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濯纓泉其名自《詩經(jīng)》“泡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句。它為長方形泉池,長四米,寬二米五,水深二米,無論旱澇,泉水猶涌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