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西南九十公里的登封縣境內(nèi),屬于伏牛山脈,逶迤綿亙百余里,山有七十二峰,嵩山為最高峰,海撥一千五百米,被譽(yù)為“中天砥柱”。
嵩山高峰有二座,東曰太室,西曰少室,古稱外方。夏禹時稱嵩高崇山,商湯時稱嵩高,西周時稱岳山,東周始定嵩高為五岳,五代以后稱中岳嵩山。嵩山為歷代皇帝祭岳巡游之地,故有諸多寺廟,相傳有七十二寺;許多文人都游蹤至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文、碑刻,故嵩山又有“文物寶地”之稱。著名的勝跡有中岳廟、法王寺、嵩陽書院、嵩岳寺、少林寺、塔林、初祖庵、嵩岳塔、漢代三闕等,分別散座在太室山與少室山上。
少林河把嵩山分成兩大部分,其景觀名勝各有千秋。東邊的太室山以中岳廟為中心,附近有嵩陽書院、漢代三闕及元代觀星臺等,都可使游一飽眼福。
中岳廟位于太室南麓,背依黃蓋峰,面對玉案山,東有 牧子嶺,西有望朝嶺,群山環(huán)拱,景象非凡。廟中現(xiàn)存殿、閣、宮、樓、亭、臺等建筑四百余間,是河南省現(xiàn)存的規(guī)模最大的寺廟建筑群。中岳廟前身為太室祠,秦漢之際的祠址在萬歲峰上,東漢時移至太室山下,北魏吋改今名。相傳嵩山是中岳神居住之地,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都到這里來祭祀山神。中岳廟門前有一對石刻“翁仲”,造型古樸大方,被定為東漢石刻。翁仲北為中華門,原系一座木建牌樓,被稱為“名山第一坊”,1942年改為磚瓦結(jié)構(gòu)的廡殿式牌坊,更名為中華門。自中華門起,沿中軸線往北共有十一進(jìn)院落,儂次為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zhèn)坊、崇圣門、化三門、峻極門、嵩高峻極坊、中岳大殿、寢殿和御書樓。遙參亭為過往行旅拜謁岳神處,為一八角重檐亭。天中閣原名黃中樓,清代重修時仿故宮天安門樣子修造。兩側(cè)有一對石獅,為清代石雕。再北為崇圣門,門東有古神庫,四角分立四鐵人,為北宋英宗治平元年由忠武軍匠人鑄造,高約三米,橫眉怒目,氣概威嚴(yán),是我國現(xiàn)存鎮(zhèn)庫鐵人中形體最大、保存最完整而造型也較佳的藝術(shù)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