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是一座可以引發(fā)你不斷思想的城市,無論它的氣勢,無論它的細節(jié),它所展示的內(nèi)涵,都會讓你久久地思索。
世上但凡著名的城市,都有其無可比擬的特點。
倫敦,是一座可以引發(fā)你不斷思想的城市,無論它的氣勢,無論它的細節(jié),它所展示的內(nèi)涵,都會讓你久久地思索。
漫步倫敦,徜徉在古典與現(xiàn)代融合的一街一景之中,一個意蘊深厚、色彩斑斕的倫敦,便會徐徐展現(xiàn)在你的眼前。
文化之城
倫敦,面積1577平方公里,人口750萬,來自40個不同的民族,300種不同的語言,形成倫敦豐富的語言體系,有“文化萬花筒”之稱。
倫敦城市的份量,大概是由文化堆積起來的,各種各樣的博物館,便是一例。進入倫敦,猶如進入了博物館的叢林,目不暇接: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shù)館、國家歷史博物館……,座落在倫敦的各個街區(qū),都是免費開放,這些博物館不僅收藏豐富,而且相當(dāng)一些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建筑的極品、珍品。
有著巨大穹頂?shù)拇笥⒉┪镳^,是倫敦博物館之最,巍峨莊嚴(yán),氣勢非凡,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品,再現(xiàn)了各種不同文化的讓人震撼的魅力。昔日滿含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創(chuàng)造與血淚的舉世罕見的珍寶,于大英帝國強勢之時,在各種手段之下,被迫離開了自己的發(fā)源地,如今在殿堂之上,默默地供人品賞。
倫敦是文化的海洋。一隊一隊的小學(xué)生在博物館聽課,從小就接受著自然、歷史、科學(xué)、技術(shù)的滋潤;不同膚色的年青人往往在美術(shù)、藝術(shù)館里,三五成群地席地而坐,擺起了即興的沙龍;公園長椅上,地鐵車廂里,舉眼就是潛心閱讀的人們。
倫敦的文化,還體現(xiàn)在保留自己固有的特色上:公交車都是紅色雙層車,給城市平添了幾分生氣,車的底層可一覽五光十色的流動街景,頂層可縱目遠眺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出租車都是老款的黑色方頭車,讓你恍惚見到了老倫敦老爺車的景象;高大威武的皇家馬隊、騎警又是倫敦一景,讓人眼睛一亮,更有意思的是,十字路口竟樹了馬隊通行的專用紅綠燈,馬蹄得得,令行禁止。
細細體味,倫敦的文化猶如清新的空氣,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節(jié)儉之城
英國經(jīng)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五,人均GDP列世界第九,可算是財富之國。倫敦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富可敵國。令人驚詫的是,金元帝國竟是出奇地節(jié)儉。
倫敦的地鐵車站,以我們的眼光,實在是寒磣。地鐵站大都簡單甚至簡陋,候車月臺4—5米的寬度,以普通的地磚鋪面,惟一的點綴,只是月臺邊上的木條椅,三三兩兩地依著墻邊擺放,供人歇腳。月臺頂面上白熾的燈光,剛夠照明。在英國人看來,車站的功能就是上客、下客,除此之外,所有的功能都是“奢侈”。
倫敦見不到顯示市政形象的“大手筆”、大工程,老式的廠房稍加改裝,成了陳列館、博物館;老式的街道沒有拓寬重建,稍加整修成了今日的單行車道;街道上的交通標(biāo)線細長清晰,比我們的交通標(biāo)線窄了一半,涂料也就節(jié)約了一半,密集的車輛照樣井然有序。
倫敦的節(jié)儉還體現(xiàn)在吃喝上。走進餐廳,絕對見不到吃一半、剩一半的狼藉景象。盛大的宴請,也只是土豆、西紅柿、牛排、火腿腸,簡簡單單的三四道菜,如此的節(jié)儉,反倒讓人生出敬意來。
倫敦人依然喜愛自己老式的汽車,依然喜愛坐地鐵、坐公交,依然實行著夏令時,依然……
其實,“依然”節(jié)儉,才是富裕,才是真正的現(xiàn)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