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我們上了山才知道,富士山只有遠望才壯觀。山上就如同受過火災一樣,滿目焦黑,很不好看。富士山是座火山,富含硫磺。滾熱的巖土被硫磺熏成黑色。山上最有特色的賣品是在巖土上烤熟的雞蛋,墨黑的雞蛋,吃來倒也別有風味。
可惜那次我所拍攝的富士山照片卻都只有近景、不見其山。照片洗出來后一分析才知,我拍攝時使用自動曝光,在日光下,自動模式下只對近景測光,致使遠處的富士山雪景還沒有感光,快門已閉合。
02年11月,我陪太太再次游覽了富士山,這次總算把整座富士山給照了下來。
在日本,但凡象東京、大阪等大城市,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都極高。為了解決地面擁擠和人們的出行問題。日本人可謂動足了腦筋。
先說交通。在中國,軌道交通在地下的稱地鐵,鉆出地面的稱輕軌。而在日本統(tǒng)稱電車。大城市的電車線路四通八達,通達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電車時而行駛于地下,時而穿梭于半空。一般在鬧市的站點都在地下,而市郊卻常能聽見電車通過時,鐵道口“噹噹”的鐘聲。
再說商業(yè)。一般我們都認定,中國的購買力大概是全世界最厲害的。其實,日本人在這方面的能力一點也不輸給咱。大城市的商業(yè)區(qū)象中國一樣,一家挨著一家,顧客絡(luò)繹不絕。走在大阪的心齋橋,就如同走在香港的銅鑼灣、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感覺是一樣的。為了最大限度地節(jié)省有限的空間,日本人充分的利用了地下空間。譬如,城市高架道路下面,一般會建設(shè)商場。這種商場不僅充分利用了地面至高架的空間,甚至深入地下三四層。象大阪的船場就是典型一例。如此一來,很大一部分人在地下活動,大大緩解了地面人流壓力。
這次陪太太去了奈良,太太對奈良的鹿印象頗深。奈良的東大寺是世界自然遺產(chǎn)保護地。那里散養(yǎng)著大批野生鹿群。說來也好笑,在東大寺門口,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個小攤,專賣喂鹿的食品。那些鹿們,對小攤上擺放的食品無動于衷。但當游客購買了那些食品,鹿們就會象叫花子那樣圍著你,要吃的,有的還流著哈拉子用嘴扯你的衣角。當看到你喂完了你手中的食物后,鹿們一哄而散,又去向別的游客追討食物了。